9月16日上午,合肥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首场校友讲座在滨湖校区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1995届杰出校友储朝晖教授应邀重返母校,为师生带来题为《我的〈集成人学教育论〉探索》的学术报告。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聆听。讲座由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唐烨伟主持。

四十余载教育路:从初心到笃行
储朝晖老师以饱含深情的回顾,开启了四十余年扎根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历程。他分享了自1981年于徽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求学期间,因缘际会接触陶行知教育思想,从而确立“以教育为职业、以研究为生命、以推动教育进步为人生态度”的学术志向。四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全国两千多个县区开展田野调查与教育实验,逐步形成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独特研究方法。
他将自己的学术道路划分为四个阶段:从“学习调查、储备问题”,到“分析曲折、聚焦改进”,再到“参与国家教改”,最终走向“独立探路、全力推进教育改进与第三方评价”。这一路探索,最终凝结为《集成人学教育论》的理论体系。
系统阐释“集成人学教育论”的核心要义
储朝晖老师指出,“集成人学教育论”旨在回应三大教育核心命题:一是如何实现个体天性的充分发展;二是如何使教育学研究方式契合教育的事实特性;三是如何推动教育与科技高速发展有效融合。
他强调,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连续系统,不仅涵盖政府与学府层面的宏观架构,更应回归个体成长的内在规律。当前教育研究仍受传统学科范式局限,可用性与有效性有待提升,亟需打破学科壁垒,以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集成视野重新理解“人”与“教育”。
在方法论层面,“集成人学教育”倡导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关键筛选与信息链集成,实现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为更广泛个体的健全成长创造可能。
勉励青年学子:以问题为引擎,以实践为土壤
在互动环节,储朝晖老师寄语在场同学:“学问之道,不在知识之多,而在问题之深。要敢于探索未发明之理,勇于踏入未开化之境。”他鼓励大家在本科阶段夯实知识与思维基础,追寻可终身仰望的榜样,发掘自身优势与潜能,将教育视为一项服务人、成就人的崇高事业,深入思考,踏实践行。

凝聚共识,启迪未来:校庆学术首讲意义深远
唐烨伟在总结中指出,储朝晖老师的报告既是对其四十余年教育研究生涯的理念凝练,更是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行动倡议,为在座师生带来深刻启发。他以自身的学术与实践轨迹,诠释了一位教育学人的使命与情怀,也体现了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与殷切期待。
作为合肥师范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幕讲座,本场报告不仅展示了我院杰出校友在教育理论前沿的重要建树,也为广大师生拓展了思维视野、注入了精神动力。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学术交流与教育改革,激励师生在新时代教育进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