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学生工作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举行第1期《青春留声机》活动 奏响心理育人“共鸣曲”
编辑:张傲娜 核稿:陈帅帅 终审: 董萍 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发布日期:2025-11-18 点击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触手可及、易于共鸣的心理支持系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创新心理育人模式,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成功推出首期音频类心理赋能活动——《青春留声机》。该活动巧妙地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叙事疗法相结合,以“同龄人声音”为情感媒介,旨在打造一个可随时回溯的“情感资源库”,探索出一条贴近学生、浸润心灵的心理健康促进新路径。

创新载体:从“面对面”到“声入心”,打造沉浸式情感资源库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讲座、团辅等“面对面”形式,《青春留声机》则另辟蹊径,选择音频这一更具传播力和陪伴感的媒介。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最成功的经历”、“最温暖的相遇”、“最勇敢的决定”等积极主题,分享真实动人的个人成长故事,并录制音频存档。这些源自同龄人的真实叙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宣传,而是可感可触的情感脉动。当学生在深夜苦读感到孤独时,在面临挑战心生畏惧时,在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只需戴上耳机,就能瞬间进入这个由共同青春记忆构筑的“情感避风港”,从他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唤醒自身曾被忽略的积极记忆与内在能量。其核心立意在于“构建”与“回溯”,不仅是在记录美好瞬间,更是在主动为将来可能面临压力的学子,预先储备一份珍贵的情感资源。这种“资源库”理念,将心理支持的前沿关口前移,变被动干预为主动赋能,是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社区生活、提升心理韧性培养精准度的有力举措。

首期回响:六段青春叙事,折射成长多维光谱

在首期活动中,来自大一至大三的6位同学率先成为《青春留声机》的灌录者,他们带来的故事如同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青春成长的丰富色彩。

“笔尖下生长的勇气”讲述了主人公如何通过写作疗愈内心、突破自我设限的历程;“图书馆里的奇遇”则是一场关于知识收获的温馨邂逅;“伞下的善意与温柔”用雨中共享一把伞的小事,勾勒出校园里弥足珍贵的人情温暖;“照见成长的模样”深刻反思了如何在每一次选择与挑战中认识真实的自我;“我的广播台成长记”展现了从胆怯到自信的表达蜕变之路;而“从迷茫到笃定”则真实复现了许多大学生都会经历的专业认同与未来规划的心路历程。

这些故事平凡而真实,因其贴近性而极易引发共鸣。分享者们用真诚的叙述,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供集体聆听的情感资产。录制活动在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润心•桃李”工作坊内进行,温馨舒适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分享者的真情实感,确保了音频内容的质量与感染力。

深层价值:叙事共鸣促支持,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循环

《青春留声机》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新颖,更在于其深刻把握了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活动通过“叙事共鸣”实现心理支持。当一名学生听到同龄人用熟悉的口吻讲述类似的困惑、相似的喜悦或相同的成长感悟时,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连接感,意识到“我并非独行者”,这种共鸣能有效减少孤独感,打破心理困境中的封闭循环。

聆听他人的积极故事,不仅能提供情感慰藉,更能激发听众回顾和重构自身经历,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积极力量和成长证据,从而增强面对逆境的心理韧性。这种由同龄人引领、通过声音传递的“隐性”支持,潜移默化地促进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传播与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关注心理健康、乐于分享互助、勇于面对挑战的良性文化氛围。

据悉,《青春留声机》是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积极开展的“青春三部曲”系列活动之一,作为一档音频类心理赋能活动,旨在以“同龄人声音”为媒介,通过叙事共鸣实现心理支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循环,达到舒缓情绪、自我疗愈的效果,每期的音频将在“教院学声”微信公众号展播。未来,学院计划扩大分享者范围,丰富故事主题,并探索将优质音频资源进行适度推广,让这架“青春留声机”为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注入温暖而坚定的精神力量,奏响更为恢弘壮阔的心理育人“共鸣曲”。(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教院学工)


下一条:【就业工作】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召开2026届毕业生就业暨征兵工作动员会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行知楼7楼 

电话:0551-65837401